如果说前年大家在跟随chatGPT做大模型,去年大家在跟着英伟达做GPU,那么今年的AI,端侧应用迎来井喷式发展。
做大模型需要很强的算法团队,而做GPU需要很强的芯片级的硬件团队,这两个领域门槛都很高,基本都是在工科名校的团队中诞生知名的公司。。清华在这一波AI产业浪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开玩笑说,现在清华就3个系最热门:计算机、电子系、自动化系。经管的可以做好金融服务沾点边喝口汤。
比如大模型这一波,清华占领半壁江山:质谱、kimi、零一、百川。GPU所需的资源可能会更多,清华电子系出生的公司包括燧原科技、沐曦集成、行云集成、登临科技。人形机器人团队很多都跟自动化系相关。所以在上半场的比拼中,比技术,比资源。现在AI比拼开始进入后半场—-应用。
应用就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总有一款商品能获得客户,也没有一款产品能向DeepSeek那样一鸣惊人形成绝对优势。大家都开始把大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工作、生活场景,在C端客户的消费中分的一杯羹。只要能满足用户的某一个特定的需求,就可以是一个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消费级应用的技术门槛大幅下降,无数人都可以冲进去做AI产品了。因为技术门槛的下降,也使得进入的赛道公司数量井喷式出现。端侧的硬件和应用目前分为一以下几类吧:
1、大模型学习机。这个可能是大模型应用最适合的场景。大模型的最大作用就是对所有信息和知识的系统化,智能化管理。用在教育上,是最佳场景。学习机的公司普遍集中在教育领域的巨头上,比如科大讯飞、学而思等。

科大讯飞的财报显示,硬件收入连续几个季度都是高速增长的,大部分贡献应该都是来源于学习机的销售。不过由于前期大模型的投入研发,财务数据还不太好看,模型训练逐渐收敛之后,逐渐进入收获期。学习机可能是大模型应用最成功的硬件,客单价高、中国父母卷教育的刚需都使得这个方向的硬件收入非常可观。应该是也大模型硬件的门槛最高的方向。
2、大模型耳机。目前就出来个豆包耳机。可以语音唤醒,然后开启大模型对话。问任何的问题都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成为一个随时随地听从主人指令的智能小助理。

由于耳机的天然听觉优势,搭载大模型替代普通耳机是比较合乎用户的使用习惯的。他让成年人在使用大模型获得信息时更加快捷。不过价格过于贵了,你想想,完全相同的硬件结构,普通耳机100块,就因为联网了一个大模型问答就1000多,就算非品牌的也是500上下,关键还没有以前高档耳机的音效。所以从消费者行为来讲,这个东西很难卖出多好的销量。
3、AI眼镜
其实这里的AI眼镜跟所谓的大模型没有很强的相关性。因为眼镜的主要功能还是视觉,更多的AI眼镜想要的都是拍照功能、录视频功能,让眼镜发出声音去做大模型应答可能跟这个硬件的使用习惯并不是那么匹配。有一些搭载大模型的眼镜更多的是用来做翻译、会议记录。但有专门的会议翻译和记录的产品又为什么要眼镜这种形式?所以AI眼镜从真实诉求上还是需要视觉的识别等AI功能,但是真实的刚需场景并没有太明确,除非价格很低,配成眼镜的基础功能。AI眼镜的投资逻辑一直以来都是让所有戴眼镜的人都将自己的普通近视眼镜换成AI近视眼镜。那么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镜腿的粗度能做到足够细,否则很多人都会因为不足够美观而对这样的长期佩戴的眼镜毫无兴趣。但是现在的技术还不能把镜架做到足够细。因为这需要算力可以支撑AI计算,同时面积足够小,功耗足够小的芯片和硬件,甚至还需要能量密度足够高的电池,才能把镜腿做细。目前很多AI眼镜商都在寻找低功耗芯片,当前的技术只有存算架构芯片能试一试。存算技术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投资方向。AI眼镜炒热度炒的很凶,但事实上销售数据都不怎么好。一级市场有一些创业公司赚了一笔钱,但绝大部分活得都并不容易。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仅限于几波炒作,一般都炒作相关的芯片公司。AI眼镜目前高端型号售价2000多,集中在视觉功能上,用的芯片也大多是高通的。有相对低端一点的售价500-1000上下的会用国产瑞芯微、乐鑫等公司的芯片。

4、AI玩具
这个类目可能是除学习机之外另一个应用最成功的场景。因为过去的静态玩偶,现在可以有声音、性格、故事了。AI玩具的1.0时代,是静态的玩偶+大模型对话。随着市场的热度的升温,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场,因为本身技术门槛并不高,所以已经出现了2.0版本,会有眼睛表情,有的还会有简单的动作。软件层面除了简单直接地接入大模型对话,到越来越多地开始宣扬可以记忆和养成系,就是算法端做了一些改进。更多的源于对pop mart成功的追逐,每一个稍微有点实力的AI玩具团队都想自己能成为AI潮玩的pop mart。这个赛道的玩家极多,从高科技公司拉来IP牛人设计AI玩偶,比如追觅就做了个dreami mart,这太明显了,就是想成为AI潮玩的泡泡玛特;这样的团队人力财力很强,母公司也有钱,很容易做大:

还有算法出身的人将大模型应用到不同的IP人物的音色训练、语料训练里面比如haivivi;他的泡泡球可以有很多种身份的的声音去选择,额外还需要再买一个毛绒玩具来搭配,给儿童二次创作的机会。缺点是对话必须按键,智能对话的体感比较差,而且一旦没网就变成了一个纯塑料,所以目前这个产品退货率也比较高,定价399,IP联名款甚至到了599的价格。销售数据不太好,毕竟一个毛绒玩具这个价格确实只有土豪能消费了。这个团队北大基因比较强,多个创始人都是北大的,营销背景比较强,技术偏弱。目前属于先发优势比较明显,已经获得红杉等投资机构的投资。

还有一个北大人做的可豆陪陪,主要是创始人背景很优秀,做算法的。所以团队软件能力比较强,硬件能力稍差一点。主要针对低龄儿童教育,所以加入了nfc卡可以讲故事听英语。形象是一个毛绒玩具带个眼镜。目前这个是赛道里面价格最贵的一款499。他们的创新点是不用按键了,完全语音唤醒。但是这么贵的价格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智能陪伴玩偶的特点,nfc刷卡很像早教机,而且附件太多,太容易丢了。

还有芯片硬件出身的清华团队蓝豆包,背靠强大的AI芯片母公司,他们把各种传感器、芯片器件加到硬件中,使得除了大模型对话之外,各种感知动作都能互动,比如摸一摸、摇一摇;甚至还有独特的10米内社交发现功能。除了是一个学习陪伴之外还是一个拥有AI互动功能的玩具。他们将很多内容都直接植入了小程序,通过全语音流程可以调出各种早教内容,比如英语磨耳朵读物、儿歌、古诗等。因为团队是芯片出身所以硬件能力很强,在功能上超越了大多数AI玩具入局者。形象就是一个蓝色的豆包,跟公司名一致,连唤醒词都是“蓝豆包”,比较有自己的个性。从价格来讲算是这个赛道的搅局者,一上市就是直播间首发价299。。。搞得另外几家都不得不降价,不得不说清华人就是够狠。。。缺点是入局比较晚,已经到了市场红海阶段,先发优势没了,必须要快速研发二代产品来实现弯道超车。

当然还有一些本身就是玩具厂出身的,找技术人员来开发软硬件,这类团队技术没有太大优势但优势在营销。AI玩具赛道的一个先发者叫folotoy,都已经搞了好几年了。因为本身是玩具出身,所以在形象IP设计上有一些积累。比如经典的两个玩具仙人掌和向日葵,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好丑!但是!基本所有人都记住了,他家有两款很丑的玩具。这也许就是IP的设计思路,你看labubu,基本大家也是觉得好丑,但丑萌丑萌的,我喜欢。。。所以folotoy更大的优势在于形象设计,IP打造和玩具营销渠道拓展。软硬件的能力可能到了AI玩具2.0,3.0就很可能追不上了。他们的大模型玩具小熊,目前已经是全市场体验感最差的一款了,不仅要按键,对话还不流畅,还没法打断,跟AI智能的感觉差得有点远。但作为赛道的先发者也拿到了不少的融资,听说一共卖了2万台,估值2亿元。按照他出售价格300元上下,估计除开营销分成真正能到账的收入大概就是500万左右,两年500万收入,估值2亿元,PS40倍。嗯,一级的投资人也许太看好他们的未来了。。。
这些产品目前都在各个电商平台销售,打得火热。
综上,大模型最佳的应用场景在学习和陪伴,相对来说学习机门槛高,玩家少,几家巨头会显著受益,上市公司中科大讯飞财务数据会随着硬件销售商量而逐渐改善。
玩具门槛低玩家太多,好在市场足够大,可能最终深圳玩具厂以低价取胜;但也会有一些头部玩家有各类护城河的取胜,比如IP强大的、教育内容丰富的、客户运营做得好的。清北两校总能剩下两家。上市公司中显著受益的几个板块:1、PCB 因为玩具如果过去静态玩具全部升级成AI玩具的话,全都要加机芯盒,都要打板,PCB的需求在未来会急速上升,几个龙头均会受益:鹏鼎控股、沪电股份、深南电路。这几个在这两年其实已经有比较大的涨幅了,从产业趋势讲才刚刚开始,长期还还有空间,短期看需要择时。2、芯片,AI玩具芯片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乐鑫的esp32,这款芯片稍微有点贵,由于行业内卷大家都在压成本,现在很多都跑去用杰里的芯片了。乐鑫这两年股价涨了5倍,我已经有点看淡了,因为之前大家没得选,但是一个机会出来2年了,很多替代品也出来了,我知道不少创业型的芯片公司也在主攻玩具芯片的替代。但是杰理科技目前还在风头上,方案便宜,能比他便宜的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芯片听起来高科技,实际上在国内的各行业内卷中,芯片的价格比白菜还便宜,一颗芯片7-8块钱,囧。杰理科技在新三板,交易量比较小,目前的估值比乐鑫便宜很多,目测是个机会。3、做玩具模组的公司。产业起来,最终终端产品内卷,但是卖铲子的都赚了。乐鑫做的AI玩具模组和方案被很多公司采用,还有移远通信也干这个,但是大公司做的东西吧,有时还真不如小公司精致,优势在规模优势,价格便宜。你就不知道人家是如何那么便宜的价格做出来的。。。4、做AI玩具的上市公司,什么汤姆猫、豆神教育,前期炒的很凶,实质上我认为没啥前途,因为这玩意儿门槛不高,最后都是拼价格和营销能力,佛山扬州的毛绒玩具厂或者澄海玩具厂,这些产业集散地或许最终获胜。。。
AI眼镜和耳机都更趋向于消费电子传统硬件,华为小米大厂入场就完,没有创业公司什么事。
所以,你知道应该关注哪些公司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