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于AI,大家的理解真是五花八门,乱成一锅粥。有的人说模式识别不是真正的智能,有的人又说它就是典型的AI算法,怎么就不是智能了?还有无人公司、一人公司这些概念,也是让人听得云里雾里。
这里面有个挺新鲜的说法,叫AI思维,跟互联网思维大不一样,但现在好像没多少人提了。
那咱们到底需不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驾驭AI呢?如果需要,那这AI思维到底是个啥?
AI的应用,不只是工具那么简单
咱们平时用大模型,就像用更高级的Word一样,这时候AI就是个工具,用多了自然就熟练了,不需要什么特别的AI思维。
但AI可不止是个工具,多智能体系统能把整个业务都包进去,这时候AI就成了创造价值的主体。
当然,工具和主体之间还有很多层次,越往后越需要新的思维方式。不然就像用老一套方法去驾驭新式军队,越想进步越容易搞砸。

智能得放第一位
《无人公司》这本书里提到的第一个新原则,就是智能优先。不是老板优先,也不是现状优先,是智能优先。
这跟AI成为价值创造主体是一个意思,也是AI真正能发挥效用的前提。
有人问,做不到智能优先怎么办?那就把AI当工具用,别让它当主体。不然,就算短期内多智能体系统能跑起来,也迟早会垮掉。
因为AI工具的使用成本很低,所以AI真正要产生效用,难点不在怎么用工具,而在怎么基于AI的特性来封装业务。

AI思维,才是关键
AI思维,就是咱们把智能优先的原则用到生产和服务的组织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的一种全新的问题解决方法。
它不是说让个人去学写代码或者用AI工具,而是说在战略和执行层面,得用一种基于计算和模拟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AI思维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点:虚拟先行、规模化试错、算力对冲。
- 虚拟先行:先在数字世界里预演
传统商业模式是“规划-执行-反馈”的线性流程,每一步都在现实世界里进行,试错成本很高。但AI思维的第一原则是“虚拟先行”,就是在投入真实资源之前,先在数字世界里建一个跟真实环境差不多的“世界模型”,然后在里面进行大规模的模拟。
这个世界模型,就是真实世界环境的算法代理。它不用跟所有事情都相关,核心目标是为了模拟真实世界里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支持有目的的推理和行动。
就像AlphaGo通过自我对弈找到人类没想过的棋路,自动驾驶系统预测车辆和行人的轨迹一样,AI让这种思想实验的成本变得极低。
这就是AI思维给咱们的第一个超能力:在行动之前,就能看到未来。
- 规模化试错:用并行计算找最优解
人类的试错是串行的、昂贵的,还受限于个人精力和经验。但AI可以在世界模型里,以接近零的边际成本,进行无数次的并行试错。
比如一个营销团队可能需要一周时间来设计和评估三种广告方案,但AI Agent一小时就能生成一千种文案和图片的组合,在虚拟用户群体里测试点击率和转化率,然后根据反馈实时迭代,最后选出最优的几个方案投入真实市场。
这种规模化、自动化的试错循环,让创新的速度提升了好几个量级。
如果试错成本足够低,而且就在数字空间里,那也可以直接跳过虚拟先行这一步。
- 算力对冲:用计算成本换物理成本
“虚拟先行”和“规模化试错”的经济学基础,是“算力对冲”。就是说咱们可以用相对廉价的计算资源,去替代那些极其昂贵的物理世界资源,比如时间、原材料、人力资本、市场机会成本等。
比如验证一款新药,以前需要数年的临床试验和数十亿美元的投入。现在AI可以在分子级别的世界模型里,模拟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提前筛选掉大量无效或有毒的候选方案,把物理试验的范围缩小到几个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上。这样,数百万美元的算力成本,就能对冲掉数亿美元的研发失败风险。
无人公司:AI思维的终极形态
当上面说的这三种AI思维方式被系统性地应用到一个商业组织里,最终形态就是“无人公司”。
“无人公司”不是说物理空间里一个人都没有,而是说它的核心价值创造链条是由AI智能体来主导的。人类的角色,从亲力亲为的执行者,变成了目标的设计者、规则的制定者和价值的赋予者。
在这种组织里,AI思维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赖以生存的“操作系统”。
比如一个无人电商公司,它的世界模型得理解包裹从仓库到用户手中的完整物流过程。公司的核心是自主行动的智能体,比如一个负责营销的Agent和一个负责客服的Agent怎么协同工作。未来还得从单智能体扩展到对整个商业或社会集体行为的模拟。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无人公司的工作流程可能是这样的:人类创始人设定一个商业目标,比如“本季度将某款产品的ROAS提升至2”。这个目标被输入到公司的“大脑”里,然后多个AI Agent在这个模型沙盒里进行大量模拟投放实验。最后,系统会选一个预期回报最高的行动方案,自动在真实世界的广告平台上执行。
AI思维,正在改变商业
虽然完全成熟的“无人公司”还是未来的愿景,但AI思维的原则已经渗透到现在的商业热点里,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比如工业与制造业里的数字孪生与虚拟工厂。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就是个例子。汽车制造商在建立新生产线之前,会先在Omniverse里建一个1:1的数字孪生工厂,工程师们可以在里面模拟机器臂的动作、测试生产线的节拍、优化物流路径等。这就是“虚拟先行”和“算力对冲”思想的体现。
再比如内容与营销里的AIGC与自动化增长。现在一个“一人团队”就能利用GPT生成营销文案,用Midjourney和Sora生成广告图片和视频,再通过自动化工具进行全渠道分发和A/B测试。这背后就是AI思维在驱动:用极低的成本进行大规模的内容创意生成和效果测试。
还有科学与研发里的AI驱动的假设与验证。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结论”的循环。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这个循环。比如AlphaGeometry2已经能解决奥林匹克级别的几何难题了,这本质上是在一个纯粹的数学世界模型里进行高效的“思想实验”。
未来,属于掌握“模拟-行动”飞轮的企业
咱们正在从一个“经验驱动”的商业世界,迈向一个“模拟驱动”的商业世界。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只是看有多少资本、多少人才或者积累了多少过去的成功经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你的世界模型对真实世界的模拟有多真实?你的“模拟-行动”飞轮转得有多快?
掌握了AI思维,就意味着掌握了用最低成本“预见未来”并“选择未来”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无人公司”,将具备传统组织无法比拟的敏捷性、效率和扩展性。它们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更精准地捕捉用户的需求,最终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咱们最终的目标是构建具备“人类智能所特有的适应性、韧性和自主性”的AI系统。这条路很长,但充满机遇。那些率先拥抱AI思维、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模型”和“无人公司”原型的企业与个人,无疑将成为定义下一个商业时代的先行者。
当然,真要动手之前,得先缩减业务的切口,然后再确定需要多少层级的模拟。可以先观察学习,别急着动手,比如可以先读读《无人公司》这本书……

上面说的有些是想象,但显然,AI思维会构建一个真正的智能文明,那将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