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 Anthropic 内部团队使用 Claude Code 的实战案例,突然明白一个道理:真正厉害的 AI 工具,从来不是要取代谁,而是像个 “隐形搭档”,悄悄帮你填平技能鸿沟,把重复工作变成自动流程,让每个人都能专注做更有价值的事。
今天就聊聊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经验 —— 从工程师到设计师,从财务到法务,不同角色是如何用 AI 打破壁垒、提升效率的,或许能给你的工作带来新启发。
1 非技术岗也能玩转复杂工具?AI 帮你跳过「学代码」这一步
最让我惊讶的是财务团队的故事。他们完全不懂编程,却能用「说人话」的方式让 AI 处理数据:比如描述「查这个报表,跑这几个查询,最后生成 Excel」,AI 就会一步步执行,甚至会主动问「需要哪个时间段的数据?」。
这彻底改变了「技术垄断」的局面。以前要请工程师写脚本的工作,现在财务自己就能搞定,不仅省了沟通成本,还能随时根据需求调整流程。
还有法律团队的例子更暖:一位成员为说话困难的家人做了个沟通助手 —— 用语音转文字识别需求,AI 推荐回答,再用语音库读出来。整个过程没写一行代码,却解决了专业辅助工具的痛点。
普通人的 AI 使用技巧:
用「描述场景 + 明确目标」的方式提需求,比如「我需要每周一自动汇总各部门报销数据,用不同颜色标注重复报销项」,比只说「做个报销表」效果好 10 倍;
遇到复杂操作,直接给 AI 看截图,说「我想实现这个界面的功能,步骤是什么?」,视觉信息比文字描述更高效。
2 技术团队的效率革命:AI 不只是写代码,更是「上下文管家」
技术岗用 AI 的方式更「硬核」,但核心逻辑相通 —— 让 AI 处理「耗时间却不创造价值」的事。
比如数据团队调试 Kubernetes 集群故障时,直接把仪表盘截图发给 AI,AI 会一步步指导操作,甚至给出具体命令,本来要请网络专家的问题,自己 10 分钟就解决了。新员工入职也不用啃厚厚的文档,问 AI「这个数据仪表盘的数据来自哪些上游系统?」,马上就能得到清晰的依赖关系图。
更绝的是「多任务并行」:同时开几个 AI 窗口处理不同项目,过几小时切回去,AI 还记得之前讲到哪一步,完全不用重新解释上下文。这对经常被打断的工作场景太友好了。
技术人的 AI 使用技巧:
让 AI 先写测试再写代码:比如开发新功能时,先让 AI 列出可能的异常情况(比如用户输入为空、网络中断),生成测试用例,再写核心逻辑,能少走很多弯路;
用 AI 做「代码翻译」:遇到不熟悉的语言(比如要在 C++ 里实现某个功能),直接描述需求让 AI 生成代码,省去查语法的时间。
3 跨部门协作的「破壁」时刻:AI 成了最好的「翻译官」
设计团队的经历特别有代表性。以前设计师改个按钮颜色、调整间距,要写长长的设计说明,和工程师来回沟通好几次。现在他们直接用 AI 改代码,连工程师都说「设计师居然能搞定状态管理这种技术活」。
更妙的是原型设计:把 Figma 截图发给 AI,就能生成可交互的原型,工程师一看就懂,不用再猜「这个动画效果怎么实现」。这让设计和开发的协作效率提升了 2-3 倍。
跨团队协作技巧:
用 AI 做「中间件」:比如市场团队想在广告里加个新功能入口,直接让 AI 生成「用户点击广告后的跳转逻辑」,发给技术团队就能用,不用纠结「技术术语怎么说」;
让 AI 总结会议结论:结束后甩给 AI「刚才讨论了三个方案,各有什么优缺点?下一步要做什么?」,自动生成行动清单,避免「会后各记各的」的混乱。
4 用 AI 的底层逻辑:不是「让它做事」,而是「和它配合」
看了这么多案例,发现高手用 AI 都有个共同点:不指望 AI 一次做好,而是把它当成「会犯错但能快速改正的助手」。
比如产品工程师处理 bug 时,会先问 AI「你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出在哪?」,哪怕答案不对,也能顺着思路找到方向;RL 团队开发新功能时,频繁保存进度,AI 做对了就接着用,做错了就回滚重来,像玩游戏存档一样灵活。
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工作思维:把重复劳动、信息检索、初步分析这些「体力活」交给 AI,人则专注于判断、创意和优化。就像数据科学团队说的:「以前花 1 小时谷歌搜索的问题,现在 20 分钟搞定,省下的时间能多做两个实验」。
最后想说,AI 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工具,它更像个「可塑的搭档」—— 你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它就越能帮上忙。无论是财务、设计还是技术,核心都是:用 AI 解决「阻碍你直达目标」的中间环节。
Anthropic原文在:https://www.anthropic.com/news/how-anthropic-teams-use-claude-code,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思考: AI 不是让非技术人员 “变成” 程序员,而是赋予他们一种新的 “元能力”—— 将意图精确转化为机器可执行指令的能力。这打破了数十年来根深蒂固的 “技术 – 非技术” 二元对立,催生出一类新的 “技术型业务专家”。组织需要思考:如何重构岗位定义、培训体系和协作模式来拥抱这种变化?
真正高效的人机协同,核心在于建立动态的信任与控制机制。管理者需要培养团队对 “什么任务适合 AI 独立做?什么需要密切监督?如何设置有效的安全网(如检查点、测试、回滚)?” 的判断力。未来的团队领导者,可能更像 “AI 训练师” 和 “人机流程架构师”。所以我们应该提前熟悉这种模式 。